想了一下还是不能把标题写成“有关普奥”,意义是不同的。然则这个话题纯粹从三次元世界史角度来谈的话也就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了。那是两个从来没有停止过纷争的国家,纷争之间的喘息就是有限的几次毫无诚意的结盟,他们都出于同样的理由与其他国家结过盟或打过仗,像所有比邻而居血脉相连的国家一样。
当然我并不是来晒大国兴亡课的笔记的(其实我没选过这课,唉500人的经典大课都没上过我那四年真是白读了||||)。所以毕竟还是要论及二次元的那两位。仨字母其实是一部没有原作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翻译方式和一种“语法”。国家变成符号,本家创作出了一堆能指——但所指却是空集,或者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纷杂无章的信息。当顺着一根问题的链条向下追问时,我们会发现能指不断地指向新的能指,我们最终找不到确切的所指。
就像是“亚瑟=英国”这样一个等式所显示的,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是被规定的——它们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本家最初给代表英国的人物取名叫梅林,那么这个等式就会变成梅林=英国,这不会对等式的性质构成任何影响)。所有仨字母粉都是在“被传授”了这两个词之间的关联之后才能顺利地阅读所有和亚瑟(英国)相关文本的,否则那些文本可能就不会有任何意义——正如你必须知道“I=我”,“you=你”之类的关联才能阅读英语文本,当你不认识它们时,英文文本在你眼中就是一堆杂乱的字符。
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英国”本身并不如“你”、“我”或者大多数词汇那样有着概念清晰的轮廓线,它仍然是一个指向不确定的所指的能指。在一个特定场景中,“你”、“我”的意义是固定的,但“英国”的意义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无法固定的。在它指称一片带有边界的土地,指称管理这片土地的政府,指称所有被这个政府所承认的人民,又或者指称这片土地上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创造出的文明所积累的总和时,它的意义都有着截然的差异——这就是为何较真起来的时候,仨字母的内部充满了各种逻辑的裂缝。
于是还是一句老话——对仨字母何必认真。真要搞历史还是好好看历史书吧,仨字母的人物作为国家的符号都是非常不完善,并且也绝难趋于完善的存在,萌一萌就好。
那么在长篇大论之后说回普奥。我其实很难想象他们在作为国家的时候要如何相爱。奥地利的民族认同性也许是和德意志密不可分的,但普鲁士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后来者”,却很难在这种认同性中分居一席之地。事实上在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时代,作为“德意志帝国人”的施瓦本人或者巴伐利亚人还会对“北方的普鲁士佬”抱有很大的轻蔑甚至敌意,于是不难想见比施瓦本和巴伐利亚更具有血统和文化优越感的奥地利的想法——普鲁士的胜利是启蒙的胜利,理性的胜利,技术的胜利,这种胜利在中欧源远流长的顽固不化的传统之中,力量其实微乎其微。
(虽然个人不喜欢茨威格,但是他笔下的奥地利最具备那种几乎不真实的理想色彩,仿佛时间在这个国家中停滞了,那些充满艺术灵韵的,不曾被启蒙和理性所侵蚀的光辉将永远持续下去——尽管伴随的是被启蒙理性定义为蒙昧保守的封建制度的延续。)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某本始终抱有不能认同的心情。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看了如作者列出的那么多三次元历史参考书之后还能对普奥的感情抱有那么浓重的幻想,并对之做出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美化诠释——要写仨字母的感情戏,第一条就是不能在三次元里较真。退一万步,也只能说吉尔伯特和罗德里赫这两个人物在类型化角色和类型化CP的意义上有萌点,他们作为个人的性格和互动模式具有某种吸引力——遗憾的是这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某本中几乎是看不到的,给人物套上家国重任和历史倾轧的重担已经成了所谓艺术品的必备技巧了?(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如今的各种和谐主题的文艺作品里看到其身影……张艺谋就是个代表)太悲摧了,太悲摧了……如某老师所言,长久以来统治天朝文艺界的社会历史批评视角及其批评标准实在是流毒无穷。
扯了好多(似乎也三次元为主了|||),但是在二次元层面还是要表个态的,我已经多年没见到让我鸡血成这样的CP了~然则我大概写不出什么东西了(除了评论←喂!),它太耗脑子……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很想为这CP出个本。题目都想好了……就叫《从康德到弗洛伊德》(←这是胡扯请无视|||)
蛋疼了那么多但是该萌还是要萌该撒钱买本还是会撒钱买本,呜呜呜泪奔,现在一个本就抵得上三五本专业书的价钱……俺穷困啊!!
当然我并不是来晒大国兴亡课的笔记的(其实我没选过这课,唉500人的经典大课都没上过我那四年真是白读了||||)。所以毕竟还是要论及二次元的那两位。仨字母其实是一部没有原作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翻译方式和一种“语法”。国家变成符号,本家创作出了一堆能指——但所指却是空集,或者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纷杂无章的信息。当顺着一根问题的链条向下追问时,我们会发现能指不断地指向新的能指,我们最终找不到确切的所指。
就像是“亚瑟=英国”这样一个等式所显示的,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是被规定的——它们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本家最初给代表英国的人物取名叫梅林,那么这个等式就会变成梅林=英国,这不会对等式的性质构成任何影响)。所有仨字母粉都是在“被传授”了这两个词之间的关联之后才能顺利地阅读所有和亚瑟(英国)相关文本的,否则那些文本可能就不会有任何意义——正如你必须知道“I=我”,“you=你”之类的关联才能阅读英语文本,当你不认识它们时,英文文本在你眼中就是一堆杂乱的字符。
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英国”本身并不如“你”、“我”或者大多数词汇那样有着概念清晰的轮廓线,它仍然是一个指向不确定的所指的能指。在一个特定场景中,“你”、“我”的意义是固定的,但“英国”的意义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无法固定的。在它指称一片带有边界的土地,指称管理这片土地的政府,指称所有被这个政府所承认的人民,又或者指称这片土地上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创造出的文明所积累的总和时,它的意义都有着截然的差异——这就是为何较真起来的时候,仨字母的内部充满了各种逻辑的裂缝。
于是还是一句老话——对仨字母何必认真。真要搞历史还是好好看历史书吧,仨字母的人物作为国家的符号都是非常不完善,并且也绝难趋于完善的存在,萌一萌就好。
那么在长篇大论之后说回普奥。我其实很难想象他们在作为国家的时候要如何相爱。奥地利的民族认同性也许是和德意志密不可分的,但普鲁士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后来者”,却很难在这种认同性中分居一席之地。事实上在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时代,作为“德意志帝国人”的施瓦本人或者巴伐利亚人还会对“北方的普鲁士佬”抱有很大的轻蔑甚至敌意,于是不难想见比施瓦本和巴伐利亚更具有血统和文化优越感的奥地利的想法——普鲁士的胜利是启蒙的胜利,理性的胜利,技术的胜利,这种胜利在中欧源远流长的顽固不化的传统之中,力量其实微乎其微。
(虽然个人不喜欢茨威格,但是他笔下的奥地利最具备那种几乎不真实的理想色彩,仿佛时间在这个国家中停滞了,那些充满艺术灵韵的,不曾被启蒙和理性所侵蚀的光辉将永远持续下去——尽管伴随的是被启蒙理性定义为蒙昧保守的封建制度的延续。)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某本始终抱有不能认同的心情。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看了如作者列出的那么多三次元历史参考书之后还能对普奥的感情抱有那么浓重的幻想,并对之做出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美化诠释——要写仨字母的感情戏,第一条就是不能在三次元里较真。退一万步,也只能说吉尔伯特和罗德里赫这两个人物在类型化角色和类型化CP的意义上有萌点,他们作为个人的性格和互动模式具有某种吸引力——遗憾的是这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某本中几乎是看不到的,给人物套上家国重任和历史倾轧的重担已经成了所谓艺术品的必备技巧了?(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如今的各种和谐主题的文艺作品里看到其身影……张艺谋就是个代表)太悲摧了,太悲摧了……如某老师所言,长久以来统治天朝文艺界的社会历史批评视角及其批评标准实在是流毒无穷。
扯了好多(似乎也三次元为主了|||),但是在二次元层面还是要表个态的,我已经多年没见到让我鸡血成这样的CP了~然则我大概写不出什么东西了(除了评论←喂!),它太耗脑子……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很想为这CP出个本。
蛋疼了那么多但是该萌还是要萌该撒钱买本还是会撒钱买本,呜呜呜泪奔,现在一个本就抵得上三五本专业书的价钱……俺穷困啊!!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無題
非常同意第二段话和看似连成一片的第三段。我更倾向于去读和写想到要弥合那些逻辑缝隙的作品。这个符号系统的所指是个空集,所以同人作者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有内容的集合,至于它运用了怎样的二次方法论和构建方式,在所不议。放任这种裂缝,不加思考地【给人物套上家国重任和历史倾轧的重担】这是应该反对的。就像我在另一篇日志的回复里说的,那真的不像两个国拟人在挣扎纠结,我读不出国性,而“爱”又太过空虚。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发想,于是忍不住留言了w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发想,于是忍不住留言了w
無題
“就像解构主义者眼中的语言那样,无意识与其说是由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构成的,还不如说是由能指构成的。无意识只是能指链连续运动和活动的结果,而这些能指的所指却是我们无法接近的,因为它们根本就不能被符号化了。意义在能指链下无尽地滑动,永远无法固定;在这个过程中,意义也就不断地淡化和蒸发,文本永远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彻底交出来。”
……我只是来贴马〇龙的课件的wwww如此说来仨字母的本家其实画的是无意识【←口胡】
……我只是来贴马〇龙的课件的wwww如此说来仨字母的本家其实画的是无意识【←口胡】
無題
“进入象征秩序,进入语言,主体才能成为一个所谓的人,但同时主体也被无可挽回地异化和分裂了;主体从来不能与自己同一,他沿着那些构成他的能指链无限延异下去。“我”只是作为主体的一种功能或者效果,“我”为分裂的主体提供了一种虚假的统一表象。主体分裂为陈述的主体(the subject of statement)和言说的主体(the subject of enunciating)。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存在之间,具有一道鸿沟。”
还是课件……其实本家就是这样塑造人物的对么www【←继续口胡】
还是课件……其实本家就是这样塑造人物的对么www【←继续口胡】
CubJD
Simple as that because the supply due to the earth a wall far longer and cost japanese commitments. オンラインカジノの注意点 http://xn--the23-1m4dobj1jwjxk6dc.com/ - オンラインカジノ スピンパレスオンラインカジノ <a hrefs="http://xn--the23-1m4dobj1jwjxk6dc.com/">ユーログランドオンラインカジノ</a> Several hundred bloggers have taken china a targeted high perfo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