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下还是不能把标题写成“有关普奥”,意义是不同的。然则这个话题纯粹从三次元世界史角度来谈的话也就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了。那是两个从来没有停止过纷争的国家,纷争之间的喘息就是有限的几次毫无诚意的结盟,他们都出于同样的理由与其他国家结过盟或打过仗,像所有比邻而居血脉相连的国家一样。
当然我并不是来晒大国兴亡课的笔记的(其实我没选过这课,唉500人的经典大课都没上过我那四年真是白读了||||)。所以毕竟还是要论及二次元的那两位。仨字母其实是一部没有原作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翻译方式和一种“语法”。国家变成符号,本家创作出了一堆能指——但所指却是空集,或者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纷杂无章的信息。当顺着一根问题的链条向下追问时,我们会发现能指不断地指向新的能指,我们最终找不到确切的所指。
就像是“亚瑟=英国”这样一个等式所显示的,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是被规定的——它们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本家最初给代表英国的人物取名叫梅林,那么这个等式就会变成梅林=英国,这不会对等式的性质构成任何影响)。所有仨字母粉都是在“被传授”了这两个词之间的关联之后才能顺利地阅读所有和亚瑟(英国)相关文本的,否则那些文本可能就不会有任何意义——正如你必须知道“I=我”,“you=你”之类的关联才能阅读英语文本,当你不认识它们时,英文文本在你眼中就是一堆杂乱的字符。
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英国”本身并不如“你”、“我”或者大多数词汇那样有着概念清晰的轮廓线,它仍然是一个指向不确定的所指的能指。在一个特定场景中,“你”、“我”的意义是固定的,但“英国”的意义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无法固定的。在它指称一片带有边界的土地,指称管理这片土地的政府,指称所有被这个政府所承认的人民,又或者指称这片土地上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创造出的文明所积累的总和时,它的意义都有着截然的差异——这就是为何较真起来的时候,仨字母的内部充满了各种逻辑的裂缝。
于是还是一句老话——对仨字母何必认真。真要搞历史还是好好看历史书吧,仨字母的人物作为国家的符号都是非常不完善,并且也绝难趋于完善的存在,萌一萌就好。
那么在长篇大论之后说回普奥。我其实很难想象他们在作为国家的时候要如何相爱。奥地利的民族认同性也许是和德意志密不可分的,但普鲁士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后来者”,却很难在这种认同性中分居一席之地。事实上在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时代,作为“德意志帝国人”的施瓦本人或者巴伐利亚人还会对“北方的普鲁士佬”抱有很大的轻蔑甚至敌意,于是不难想见比施瓦本和巴伐利亚更具有血统和文化优越感的奥地利的想法——普鲁士的胜利是启蒙的胜利,理性的胜利,技术的胜利,这种胜利在中欧源远流长的顽固不化的传统之中,力量其实微乎其微。
(虽然个人不喜欢茨威格,但是他笔下的奥地利最具备那种几乎不真实的理想色彩,仿佛时间在这个国家中停滞了,那些充满艺术灵韵的,不曾被启蒙和理性所侵蚀的光辉将永远持续下去——尽管伴随的是被启蒙理性定义为蒙昧保守的封建制度的延续。)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某本始终抱有不能认同的心情。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看了如作者列出的那么多三次元历史参考书之后还能对普奥的感情抱有那么浓重的幻想,并对之做出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美化诠释——要写仨字母的感情戏,第一条就是不能在三次元里较真。退一万步,也只能说吉尔伯特和罗德里赫这两个人物在类型化角色和类型化CP的意义上有萌点,他们作为个人的性格和互动模式具有某种吸引力——遗憾的是这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某本中几乎是看不到的,给人物套上家国重任和历史倾轧的重担已经成了所谓艺术品的必备技巧了?(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如今的各种和谐主题的文艺作品里看到其身影……张艺谋就是个代表)太悲摧了,太悲摧了……如某老师所言,长久以来统治天朝文艺界的社会历史批评视角及其批评标准实在是流毒无穷。
扯了好多(似乎也三次元为主了|||),但是在二次元层面还是要表个态的,我已经多年没见到让我鸡血成这样的CP了~然则我大概写不出什么东西了(除了评论←喂!),它太耗脑子……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很想为这CP出个本。题目都想好了……就叫《从康德到弗洛伊德》(←这是胡扯请无视|||)
蛋疼了那么多但是该萌还是要萌该撒钱买本还是会撒钱买本,呜呜呜泪奔,现在一个本就抵得上三五本专业书的价钱……俺穷困啊!!
当然我并不是来晒大国兴亡课的笔记的(其实我没选过这课,唉500人的经典大课都没上过我那四年真是白读了||||)。所以毕竟还是要论及二次元的那两位。仨字母其实是一部没有原作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翻译方式和一种“语法”。国家变成符号,本家创作出了一堆能指——但所指却是空集,或者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纷杂无章的信息。当顺着一根问题的链条向下追问时,我们会发现能指不断地指向新的能指,我们最终找不到确切的所指。
就像是“亚瑟=英国”这样一个等式所显示的,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是被规定的——它们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本家最初给代表英国的人物取名叫梅林,那么这个等式就会变成梅林=英国,这不会对等式的性质构成任何影响)。所有仨字母粉都是在“被传授”了这两个词之间的关联之后才能顺利地阅读所有和亚瑟(英国)相关文本的,否则那些文本可能就不会有任何意义——正如你必须知道“I=我”,“you=你”之类的关联才能阅读英语文本,当你不认识它们时,英文文本在你眼中就是一堆杂乱的字符。
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英国”本身并不如“你”、“我”或者大多数词汇那样有着概念清晰的轮廓线,它仍然是一个指向不确定的所指的能指。在一个特定场景中,“你”、“我”的意义是固定的,但“英国”的意义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无法固定的。在它指称一片带有边界的土地,指称管理这片土地的政府,指称所有被这个政府所承认的人民,又或者指称这片土地上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创造出的文明所积累的总和时,它的意义都有着截然的差异——这就是为何较真起来的时候,仨字母的内部充满了各种逻辑的裂缝。
于是还是一句老话——对仨字母何必认真。真要搞历史还是好好看历史书吧,仨字母的人物作为国家的符号都是非常不完善,并且也绝难趋于完善的存在,萌一萌就好。
那么在长篇大论之后说回普奥。我其实很难想象他们在作为国家的时候要如何相爱。奥地利的民族认同性也许是和德意志密不可分的,但普鲁士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后来者”,却很难在这种认同性中分居一席之地。事实上在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时代,作为“德意志帝国人”的施瓦本人或者巴伐利亚人还会对“北方的普鲁士佬”抱有很大的轻蔑甚至敌意,于是不难想见比施瓦本和巴伐利亚更具有血统和文化优越感的奥地利的想法——普鲁士的胜利是启蒙的胜利,理性的胜利,技术的胜利,这种胜利在中欧源远流长的顽固不化的传统之中,力量其实微乎其微。
(虽然个人不喜欢茨威格,但是他笔下的奥地利最具备那种几乎不真实的理想色彩,仿佛时间在这个国家中停滞了,那些充满艺术灵韵的,不曾被启蒙和理性所侵蚀的光辉将永远持续下去——尽管伴随的是被启蒙理性定义为蒙昧保守的封建制度的延续。)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某本始终抱有不能认同的心情。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看了如作者列出的那么多三次元历史参考书之后还能对普奥的感情抱有那么浓重的幻想,并对之做出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美化诠释——要写仨字母的感情戏,第一条就是不能在三次元里较真。退一万步,也只能说吉尔伯特和罗德里赫这两个人物在类型化角色和类型化CP的意义上有萌点,他们作为个人的性格和互动模式具有某种吸引力——遗憾的是这最有意思的部分在某本中几乎是看不到的,给人物套上家国重任和历史倾轧的重担已经成了所谓艺术品的必备技巧了?(这一点完全可以在如今的各种和谐主题的文艺作品里看到其身影……张艺谋就是个代表)太悲摧了,太悲摧了……如某老师所言,长久以来统治天朝文艺界的社会历史批评视角及其批评标准实在是流毒无穷。
扯了好多(似乎也三次元为主了|||),但是在二次元层面还是要表个态的,我已经多年没见到让我鸡血成这样的CP了~然则我大概写不出什么东西了(除了评论←喂!),它太耗脑子……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很想为这CP出个本。
蛋疼了那么多但是该萌还是要萌该撒钱买本还是会撒钱买本,呜呜呜泪奔,现在一个本就抵得上三五本专业书的价钱……俺穷困啊!!
PR
之前一直秉持着没有看过就没发言权的理念……然则今天中午,它到货了=v=
一下午看完了主打文。它是一篇华丽的作品,华丽而空洞。我愿意把它比作一个水晶盒子,它折射的五光十色改变不了它内在的空虚。在读到50多页的时候我向梅梅戏称它有张艺谋的味道,文字的分镜感、画面感和色彩感都不错,然则拨开表面的光彩之后,难以寻找到一个足以支撑华丽外表的有力核心。作者在重述历史,用某些绚丽的手法(如果不计某些其实不能被忽略的历史错误的话)——但却很难说仔细思考过那些正史野史混杂在一起的连串事件的意义。框架倒是非常清晰——那是因为框架是既定的,它不来自作者的建构。
当然,作为一种畅销小说式的诠释,做到这种程度已然足够了,绝大多数的读者并不会去关注“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子,也甚少有人关心“有没有真正的历史存在”这种本体论上的辩难。——确实,这是一种或多或少的蛋疼。
所以从历史再诠释的方式角度去做这篇文的批评是没什么意义的。事实上我承认我萌了——如我每月都会去某论坛刷新出的BL DRAMA并津津有味地听完的萌法。梅梅说那是一种由脊髓主导的快乐,我觉得这个说法很精妙。这快乐让我不太惋惜为这本付出的花费,它是个不错的本,只不过若要宣称它有多于“不错的本”以外的什么,恐怕就难免犯错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空洞感吧——我寻找不到文中反复浓墨重彩地强调的“爱”来自何方。它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突兀地出现,以嶙峋的形象示人,是以像个幽灵。它是因为被与它不相关的人——读者和作者——在感情或者别的什么上需要,才被建构出来的。以它作为全文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后的归宿,把它当作一个先验的、自在的前提,认为它可以不证自明——这简直就像是想把大厦建在云层上。
叙事法角度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比起某些pro级别的叙事法强作而言,这文的叙事法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能看到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残片,只是可惜这种叙事法如今已经被不计其数的网络小说用滥了。
于是主打文以外的等我看了再来汇报,整体而言比我想象的好了已经,真的。
作为一个被文艺学抛弃抛弃再抛弃并且很可能要抛弃文艺学的人,我本来不想也没胆量在文艺学方面说什么话……然则实在是见到了奇文啊奇文!
姑娘你……你放过大学一年级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期作业吧它们是无辜的!……有时间咱看看荒诞派戏剧看看板着脸胡扯的萨特哪怕无聊到死的法国新小说呢……谈谈郭四娘都好毕竟现在某校的硕士课程都会把他放到当代文艺思潮前沿问题里去谈(←这是吐槽嗯)……咱何苦把教材知识的一点复习机会浪费给那个啥哟……
(不知为啥骤然想起了那个经典的……“我去百度一下德里达是谁先”,“噢,原来他已经死了!”……||||||||)
为了和谐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虽则细说一遍大概很有助于我的专业课复习计划……但是在那谁身上用社会历史批评但是在那谁身上用精神分析批评不是很奇怪嘛精神分析明明是那谁家的人提出来的嘛以及一定要说的话那个谁家的布*格学派明明是搞结构主义的啊那谁倒是和社会历史批评渊源甚深谁让马恩老基友是他家的……(删除部分和正文要表达的意思没有任何关系,我蹲墙角去反省说话没标点的90后表达方式了|||)
历史相关问题我就不发话了,免得被专业人士嘲笑~~XDDDD
现当代梅梅要是看到这篇,咱回头见面详细交流吧,个人觉得此文本身是一篇很典型的很有分析价值的文本。
(其实还没说爽!然则应该去洗澡了,于是打住~)
姑娘你……你放过大学一年级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期作业吧它们是无辜的!……有时间咱看看荒诞派戏剧看看板着脸胡扯的萨特哪怕无聊到死的法国新小说呢……谈谈郭四娘都好毕竟现在某校的硕士课程都会把他放到当代文艺思潮前沿问题里去谈(←这是吐槽嗯)……咱何苦把教材知识的一点复习机会浪费给那个啥哟……
(不知为啥骤然想起了那个经典的……“我去百度一下德里达是谁先”,“噢,原来他已经死了!”……||||||||)
为了和谐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虽则细说一遍大概很有助于我的专业课复习计划……
历史相关问题我就不发话了,免得被专业人士嘲笑~~XDDDD
现当代梅梅要是看到这篇,咱回头见面详细交流吧,个人觉得此文本身是一篇很典型的很有分析价值的文本。
(其实还没说爽!然则应该去洗澡了,于是打住~)
罗宋汤里的土豆一定要先炒,还要用水焖,否则土豆不容易烂;能不用番茄酱就尽量不要用,还是新鲜番茄炖出来的汤比较好喝……顺便,味好美的番茄酱不太好,煮起来会漂一层沫子,不知添加了什么……有条件的话还是用Heinz家的吧~(嗯我承认我是故意不写“亨氏”的||||)
一两个月才能出一篇让我想写评论的文,然则在我有时间准备动笔的时候,作者撤文了。内幕不明,唉,圈子大了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以及昨晚刷到某广播剧的PV时大惊……好吧没什么可惊的,天朝和岛国一衣带水= =
最近忽然觉得恶友组很虐。哈布斯堡王朝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们组团去欺负他们都看不惯的贵族少爷,后来,就有了耶拿战役和莱比锡战役。阿尔萨斯、洛林和萨尔几度易手,这些至今仍然使用两种语言的地区就像是铭刻着他们交换的誓言。他攻下凡尔赛宫给自己的王加冕,40多年后他划走莱茵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然后是不设防的巴黎白天万字旗飘扬,夜晚灯红酒绿;再然后,轰炸和巷战把柏林化为废墟,他在1/4块废墟上插上象征自由的蓝白红三色旗。
(没错,以上其实没有亲分什么事儿……他是打番茄酱的|||||)
邻居是没法相爱的。——然而战后的那些年,德意志最无助的时候,还是法兰西向他伸出了手——不,他们是不得不握紧了对方的手。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血浓于水?即使法兰克人接受拉丁文化的洗礼而把他们东方的亲族视为野蛮人,他们毕竟曾经同样地流着日耳曼的血。
以上把普鲁士和德意志混在一起谈了——事实上二者是无法分开的。一定要在德意志的内部分出一块“普鲁士”的成分,并且要硬生生地将之切除,以“去普鲁士化”达到遏制军国主义之类的目的——这根本就是眉毛家的丘胖子的异想天开,或许更是一种说辞,一种话语。经历了浩劫的人类需要一个对象,一个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的“恶”,被惩罚,被消灭,并以之来换取人们心里上的安全感的对象。
如果德意志是一棵树,那么普鲁士既不是它的根、也不是它的树干,当然更不是它的枝枝叶叶——而是它生长的土壤。它的每一片叶子和每一颗果实都带着那片土地的气息,扔掉某一些果子,摘掉某一些叶子,砍掉某一些枝干难道就能改变这种气息吗?
(顺,后来想通了,其实我会萌普鲁士和德意志一点都不奇怪啊……毕竟我从10多年前就开始萌银英一直萌到今天……帝国难道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宇宙版普鲁士么……= =)
于是回到法德——不用奢谈爱情,国家之间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但依旧有另外的一些“什么”,把国家中的一些区别于另一些地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否则鲜花战争无从解释。虽然法德之间的东西与德奥之间的东西远远不同,但是,老欧洲的这群家伙彼此之间还是要比他们各自和美国多了些复杂的亲近的。
(顺,那本《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很不错。)
最后扯一句,好的仨字母同人往往都不像仨字母同人,那是因为仨字母的角色作为“人物”而言本身是“空”的,忠于原著是写不出任何东西来的,一个国家的整体意志(而且它绝对是变动不居的)无法充当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写仨字母的第一件任务是给你的人物注入你的灵魂——没错,不OOC的仨字母同人基本没法看。